第二节:OpenCV初步测试
1、显示一幅图片
2、代码示例(注:win10 64位系统需确保下图标红处为Debug |X64)
3、F5即可显示代码运行的结果,如下图所示:
可以发现,原图中的内容未完全显示,这并不是图片本身的问题,而是图片尺寸过大,无法在屏幕上完全显示,针对此种问题,可以调用resize(放缩)函数解决此问题,首先需要对resize函数做一个详细的讲解:
OpenCV提供了resize函数来改变图像的大小,函数原型如下:
void resize(InputArray src, OutputArray dst, Size dsize, double fx=0, double fy=0, int interpolation=INTER_LINEAR );
先解释一下各参数的意思:
src:输入,原图像,即待改变大小的图像;
dst:输出,改变大小之后的图像,这个图像和原图像具有相同的内容,只是大小和原图像不一样而已;
dsize:输出图像的大小。如果这个参数不为0,那么就代表将原图像缩放到这个Size(width,height)指定的大小;如果这个参数为0,那么原图像缩放之后的大小就要通过下面的公式来计算:
dsize = Size(round(fx*src.cols), round(fy*src.rows))
其中,fx和fy就是下面要说的两个参数,是图像width方向和height方向的缩放比例。
fx:width方向的缩放比例,如果它是0,那么它就会按照(double)dsize.width/src.cols来计算;
fy:height方向的缩放比例,如果它是0,那么它就会按照(double)dsize.height/src.rows来计算;
interpolation:这个是指定插值的方式,图像缩放之后,肯定像素要进行重新计算的,就靠这个参数来指定重新计算像素的方式,有以下几种:
INTER_NEAREST - 最邻近插值
INTER_LINEAR - 双线性插值,如果最后一个参数你不指定,默认使用这种方法
INTER_AREA -使用像素面积关系进行重采样。 这可能是首选的图像抽取方法,因为它可以提供无波纹的结果。 但是,当图像放大时,它类似于INTER_NEAREST方法。
INTER_CUBIC - 4x4像素邻域内的双立方插值
INTER_LANCZOS4 - 8x8像素邻域内的Lanczos插值
注意事项:
1. dsize和fx/fy不能同时为0,要么你就指定好dsize的值,让fx和fy空置直接使用默认值,就像resize(img, imgDst, Size(30,30));
要么你就让dsize为0,指定好fx和fy的值,比如fx=fy=0.5,那么就相当于把原图两个方向缩小一倍!
2. 至于最后的插值方法,正常情况下使用默认的双线性插值就够用了。几种常用方法的效率是:最邻近插值>双线性插值>双立方插值>Lanczos插值;但是效率和效果成反比,所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使用。
4、利用resize(放缩)函数调整显示图片的尺寸
4.1、代码示例:
4.2、F5即可输出显示
可以发现,经过resize函数处理后,输出图片显示正常。
5、对图像进行灰度化处理,显示灰度图
5.1、代码示例
5.2、灰度图显示
6、同样,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图片进行测试
6.1、源图像如下所示:
6.2 测试代码:
6.3 测试结果如下所示:
谢谢支持,欢迎交流。(你们的点赞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)